老人常說的一句話是“小虧不吃吃大虧,小苦不吃吃大苦。”
在孩子小的時候,讓他吃一點苦、遭遇一些困難,是好事;如果我們怕孩子吃苦,承擔了本該孩子承擔的責任,就剝奪了孩子培養(yǎng)良好平哥和發(fā)展自我能力的機會。
現(xiàn)在孩子不懂事,多半是父母慣出來的。
看過一則新聞:一個媽媽含辛茹苦把兒子養(yǎng)大,兒子大學畢業(yè)后很快就有了工作。
可是,他每每干不到一個月就辭職,總是抱怨工作任務繁重,早上要早起,晚上要加班,太苦,太累,受不了。
兩年了,兒子心安理得地賦閑在家,要么上網(wǎng)打打游戲,要么用媽媽不多的工資去社會上消遣時日。
對于媽媽的指責,他振振有詞地說:
“如果你不能養(yǎng)活我一輩子,為什么從小對我那么嬌慣?”
為人父母一定要好好想想:該如何讓孩子吃苦,吃什么苦?
讀書的苦
“書山有路勤為徑”,讀書這條路上任何人都幫不了,只有自己?,F(xiàn)在的孩子書包越來越重,眼鏡越來越厚,這些辛苦父母不能代勞,也不必過分心疼。
一個人的氣質(zhì)里包含他走過的路、讀過的書。
那些書會化身能量,支撐著孩子去看更多的風景。眼前繁多的知識,是通往未來的門票。
分離的苦
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,孩子的成長的路上,總是點綴著各種各樣的分離。小到跟朋友家人分別,大到親人的離世。
這種離別是成長必經(jīng),可以讓孩子學會自立,學會珍惜,學會成長。
孩子小時候上幼兒園可能會哭鬧著不想去,有的家長會不忍心,由著孩子。但這樣會讓孩子產(chǎn)生依賴感,不利于孩子適應集體生活。
批評的苦
是人就會犯錯,孩子也不例外。在孩子是非黑白尚未健全的時候,一定要給孩子立規(guī)矩。錯就是錯,錯了就得挨批評。
批評可以幫助孩子,完成自我反省和自我審視的過程。
讓孩子學會接受批評比任由他胡鬧要好,雖然他會傷心難過,但也會成長為更好的自己。
失敗的苦
失敗是人生的常態(tài),身處象牙塔里面的孩子容易受到打擊,有的家長便會拼盡全力為孩子鋪路。其實不用過多擔心:吃得起失敗的苦,就能嘗得到成功的甜。
跌倒了不可怕,可怕的是沒有站起來的勇氣。有句話是這樣說的:
“當你認為最困難的時候,其實就是你最接近成功的時候。”
教養(yǎng)的苦
有教養(yǎng)的孩子誰都喜歡,但孩子天性愛玩,愛自由。此時就需要父母的不斷提醒和以身作則了,讓孩子懂得規(guī)則。
比如從最簡單的開始:
公共場合要克制自己不要大聲喧嘩,懂得尊重別人;
到別人家做客,不亂翻別人的東西,如果想玩,需要征得別人的同意;
看到別的孩子在玩滑滑梯,你也想玩,那在別人玩好之前請耐心等待。
殘缺的苦
完美固然是好,但卻可遇不可求,不但食物難以完美,父母老師都并非完人。
接納不完美,是一種豁達的態(tài)度。
當孩子意識到人無完人、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盡如人意,嘗試著去發(fā)現(xiàn)殘缺的美也是一種成長。誰說斷臂的維納斯不美呢?
有人說,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我教育的過程。就讓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成為越來越好的自己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