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有朋友告訴我這樣一件事。她家小區(qū)有一個兒童活動區(qū),每天都有很多小區(qū)的孩子在此玩耍。有一天,她的兒子撿到了一塊鵝卵石,大叫著找到了寶貝,引來了小朋友圍觀。圍觀的孩子中,有一個小女孩二話沒說,就把鵝卵石搶到自己手里,他兒子隨即哭鬧起來要奪回自己的 “寶貝”。女孩的媽媽批評孩子:“不能搶弟弟的東西,還給弟弟。”然而,沒有任何行動。旁邊有人打圓場說:“一個小石頭嘛,再去撿一個?!笨膳笥训膬鹤硬豢弦?,非要被搶走的這個,小女孩偏不給,還說:“愛分享才是好孩子嘛,我玩一下就給你!” 此言一出,惹得大人們都笑了,紛紛贊揚女孩伶牙俐齒。朋友微笑著走到小女孩面前,輕松地拿回了鵝卵石,說:“寶貝,很抱歉,這是弟弟的東西。”小女孩先是愣了一下,然后 “哇” 地大哭起來。女孩媽媽尷尬極了,拉著孩子走開了。我問朋友:“不就是塊石頭嘛,干嘛這么小氣?”朋友的話,讓我記憶猶新。她說:“我是想讓孩子們明白,該是誰的東西,就是誰的。分享是我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愿意,不是你強加給我的行為。”我們都覺得,一個算不上玩具的東西,實在微不足道。當孩子還小,東西被搶,還不會自己去和對方協(xié)商時,很多父母都會在一旁打圓場。然而,在孩子眼中,所有的心愛之物都是有生命的,是他們的好朋友,不能用大人世界里的價值來衡量,對方搶走了我的石頭、玩具,從本質(zhì)上來說,跟隨意入侵我的界限、踐踏我的權(quán)利是一樣的。如果這樣的事情發(fā)生在你的孩子身上,你會像我的這位朋友一樣,幫助孩子物歸原主嗎?物歸原主,可以教會搶東西的孩子:尊重別人的物品所有權(quán),是對他人最起碼的尊重。孩子搶東西看似是無關(guān)緊要的小事,若這樣的習慣一直被滿足,孩子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,不懂得尊重別人,那么長大后很容易遭遇人際關(guān)系上的困境。因此,對待搶東西的孩子,改正他這種不好的行為,大人不能僅僅只告訴他做得不對,而要在行為上幫忙他知道對的狀態(tài)。物歸原主,也能教會被搶東西的孩子:我們其實能夠憑借自己的力量,很好地保護我們自己的權(quán)益。如果大人輕描淡寫地說出“沒事沒事”,其實是在教孩子:被侵犯時,你得忍著。而總是被這樣對待的孩子,他們很容易在人際沖突中失去反擊的勇氣。一個早早習慣了隱忍和服從的孩子,在面對自己的權(quán)益時,不會主動爭取,更容易被他人掌控。
如何教會孩子分享?分享本來是一種美德,但是所有的美德都應(yīng)該有一個前提,那就是自愿。父母如果沒有注意到這個前提,很容易誤會自己孩子小氣、自私。其實不是,他們只是比成人更能直接表達自己感受而已。如果孩子自愿分享,在分享的過程中他感到快樂,分享的結(jié)果是他滿意的,他自然而然就會養(yǎng)成“分享”的品質(zhì)。但如果他每一次“分享”都是被迫,甚至被人用“不分享就不是好孩子”之類的言語綁架,他不僅體會不到分享的樂趣,還要背負精神上的壓力,就會漸漸不敢為自己的“權(quán)利”出聲。當父母想要教給孩子“分享”這種行為時,要用引導(dǎo)的方式,而不是強迫?!?nbsp;讓孩子分享之前,一定要征求孩子的意見。如果孩子不同意,則尊重孩子的意愿,告訴另一方“很抱歉,他不同意”。切忌家長說了算,為了顯示大方而替孩子做主,把玩具交給他人,或者命令孩子“一起玩兒”?!?nbsp;在家里,讓孩子分清每個人的所有權(quán),未經(jīng)許可,不能隨意翻動父母的私人物品;孩子的物品所有權(quán)也應(yīng)該得到尊重,在沒經(jīng)過孩子允許的情況下,父母也無權(quán)處理他的玩具或物品?!?nbsp;幫助孩子學會遵守“輪流” “等待” 等規(guī)則,比如在游樂場,大家輪流玩秋千,誰先到誰先玩,后來的小朋友要等待。▲ 出去時,多帶一些玩具。讓孩子學會“交換”,有助于孩子學會分享?!?nbsp;孩子不愿分享,不要批評孩子,更不要給孩子貼上“小氣” “自私” “霸道”的標簽。理解、接納孩子不愿分享自己的物品,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。▲ 萬一孩子搶了別人東西,家長一定制止,不只是口頭說,而是要孩子做到 “不是自己的東西,不能拿?!狈窒硎羌芸鞓返氖拢⒆右灿姓f“不”的權(quán)利。習慣了屈從父母和他人的孩子,只會過得越來越卑微,而真正被父母尊重的孩子,才懂得珍視自己,有能力對糟糕的、壞的事情說不,不卑不亢,真正活出屬于他們自己的人生。